当前位置 : 造句网 > 科普知识 > 生活科普 > 心理健康 > 别让心因性反应吓坏了

别让心因性反应吓坏了

更新时间:2024-03-29 21:50:39

1996年5月,山东省平原县某农村小学为在校学生注射乙脑疫苗时,当即有2名学生出现晕厥。以后的3天之内,陆续有100多名学生出现一系列躯体异常症状,闹得人心惶惶。专业机构鉴定后指出,此现象并不全是疫苗不良反应,而与群体性癔病发作有关,亦即群体性心因性反应。为什么会发生这种反应呢?

群体性癔病发作,是指某种精神紧张相关因素在许多人之间相互影响而引起的一种心理或精神障碍。该病的主要特点是人群之间产生相互影响。如在学校、教堂、寺院或公共场所,一些人目睹一个人发病,由于对疾病不了解,也跟着产生恐惧、紧张心理,并出现相同症状。

那么什么人,在什么情况下容易患该病呢?答案并不复杂。据不完全统计,该病大都发生在文化素质低、封建迷信思想严重的偏远农村。患者群以孩子为主,女性多于男性,年龄小的多于年龄大的。因为小孩心理发育尚不健全,应对能力相对较差,在心理压力过大、精神过度紧张、营养不良、身体虚弱的情况下,加上夏季能量消耗大,更容易患病。由于一些老百姓缺乏医学常识,农村卫生所医疗技术较差而未认识到该病,一味考虑流行病或中毒等原因。该病在患者及其家属和周围人群中迅速播散,进而造成更大的恐慌。

该病的临床表现多种多样,容易变化,具有高度的暗示性,如头痛、头晕、恶心、呕吐、紧张、恐惧、发作性哭闹或精神萎靡不振、四肢乏力、行走困难,手脚麻木等。但患者此时意识是清晰的,经暗示后可缓解,恢复正常。患者进行化验及影像学检查,诸如脑脊液、脑电图、头颅CT等,都无明显异常。

其实这种病并不可怕,通过心理干预是完全可以治疗的。具体措施如下:①心理治疗。主要是疏泄、解释和暗示,这要求所有参加治疗或护理的成员,步调一致。力争在与患者接触的情况下,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与患者详细交谈,分析发病经过,进行解释,指导患者认清自己的症状并非躯体疾病所致,而是心理因素使然。必要时,还应说服患者家属和亲友积极配合治疗,他们的态度对疾病的演变起着重要作用。惊慌失措、大惊小怪、百依百顺、讨好迁就的态度和做法,往往会加剧病情。②药物治疗。多数患者并不需要药物,对焦虑、心烦不安者可短时间内选用镇静催眠和抗焦虑药物。

群体性疾病发作的治疗固然重要,但预防该病的发生更有意义。方法如下:①破除封建迷信,提高全民的文化素质,加强宣传教育,推广科技知识。②加强医务人员的业务学习,提高医疗技术水平,做到及时准确的现场处理。③加强公众的心理健康教育,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做到遇事忙而不乱,以免加重患者的心理负担,避免症状的蔓延。